貧困村大多地處偏遠,信息不暢通,無論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大規模發展起來后,容易出現銷路難的情況,影響群眾脫貧致富。泉州市借助互聯網,加大貧困村與市場的信息溝通,使產需及時有效對接,實現“精準扶貧”。
農產品插上電商翅膀致富
去年由市委組織部、市農業局主辦的一場“互聯網+精準扶貧”培訓及農產品電商對接活動在南安市向陽鄉開展,8家泉州本土農產品電商平臺與該市30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平臺“順風車”,助力貧困村實現“精準扶貧”。
對于多年來農產品對外銷售不暢、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中共永春縣蘇坑鎮黨委副書記吳文峰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蘇坑鎮群眾的主要收入以農產品為主,以往農民要把蜂蜜、筍干、土雞等農產品賣出去,都需要自己運輸,搭車到縣城賣,有時候碰到季節不好,只能等商販來收購,銷售模式非常被動?,F在通過電商平臺,可以增加群眾銷售的渠道,還能降低時間和人力成本。
“通過互聯網、智能化銷售終端,幫農戶解決了配送成本高、保鮮困難等問題。和傳統方式不同,農業電商平臺如今已可以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上全國各地餐桌的過程。通過數據分析,還能為農戶每年的種植品種和數量提供參考,讓農產品不愁賣不出去,實現精準扶貧。
如今通過電商平臺和互聯網,農民已經嘗到了增收甜頭。作為南安市較為偏遠的山區鄉、曾經的省定貧困鄉,向陽鄉現在聚集著40多位由返鄉青年和外來創客組成的農業創客群體,眼下,正在打造三農互聯網+創客空間的樣板。
30多年前,吳成賢的父親把佛手茶苗帶到向陽鄉種植。由于山村偏遠,交通不便,通訊差,多年來都未能把佛手茶推廣出去。幾年前,中共向陽鄉黨委政府開始嘗試三農“互聯網+”,引導村民通過電商平臺將當地優質農產品推廣出去。吳成賢當即回到家鄉,成立了佛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將產品通過分銷加盟和電商平臺進行推廣,近年來,營業額達到數百萬元。
和吳成賢一樣,向陽鄉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開始看到農產品電商銷售的商機,回鄉創業,成立農產品基地,帶動當地農戶,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還帶動了農戶的脫貧熱情。
近年來,隨著交通環境的優化及三農“互聯網+”的探索,借助電商平臺的優勢,拓寬了農產品銷售,農民也實現了增收,向陽鄉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有1315人,到如今已經減少至210人,“互聯網+精準扶貧”漸顯成效。
“對于適合互聯網創業的困難群眾,要順勢而為,找準著力點,促使其走向‘互聯網+創業’的風口,實現增收?!笔修r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組織電商團隊座談、培訓本地“領頭羊”、信息員,交流互聯網創業成功脫貧的經驗做法,可以有效激活貧困群眾“網創”欲求,有效營造“互聯網+精準扶貧”有利環境。
近年來,南安市市努力搭建貧困群眾“網創”平臺,引導貧困群眾搭乘互聯網快車增收,據統計,如今,全市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有近2000家,銷售農產品約53億元。技術培訓。
[責任編輯:福建臺辦張寧]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主辦單位: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中國臺灣網
地址:福州市華林路80號 郵政編碼: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